提起腊月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要过年了。家家户户开始忙着准备年货,到处都是浓浓的年味儿。
老人们总爱在这个时候念叨一些古老的俗语:"人怕腊月死,更忌腊月生"。
听起来蛮吓人的,特别是对那些刚好在腊月出生的朋友来说,心里肯定不是滋味。这句话到底怎么来的?古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?腊月出生的人真的不好吗?
腊月为啥这么特殊腊月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讲究。古时候的人们把农历十二月叫做腊月,这可不是随便起的名字。
展开剩余91%其实在很久以前,古人就有个习俗,叫做"冬至后三戌祭百神"。
简单说就是在冬至过后找三个戌日来祭拜各路神仙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这个祭祀的日子就被叫做"腊日",后来整个十二月都被叫成了腊月。
古代的农民靠天吃饭,一年到头最盼望的就是有个好收成。到了腊月,该收的粮食都收完了,该储备的过冬物资也都准备好了。
这个时候,家家户户开始盘点一年的收获,准备迎接新的一年。腊月就像是一个分水岭,把旧的一年和新的一年分开。
古人特别重视这个月份,不光是因为要过年,更因为这个月代表着结束和开始。在他们看来,这个月里发生的事情都带着特殊的意义。
生老病死在这个月份发生,总让人觉得有些不寻常。特别是在那个医疗条件极差,生活环境恶劣的年代,人们对未知的事情总是充满敬畏和恐惧。
腊月的天气也是出了名的冷。北方地区动不动就是零下十几度,南方虽然没那么冷,但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。
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好的取暖设备,普通老百姓家里就靠烧点柴火取暖。
房子的保温效果也不好,住在里面跟住在冰窖里差不多。这样的环境下,别说新生儿了,就是成年人也很容易生病。
为啥说"人怕腊月死"古人说"人怕腊月死",其实有着很现实的考虑。
第一个原因跟吃有关系。腊月是准备年夜饭的时候,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各种美食。
腊肉、腊鱼、年糕、饺子,这些平时舍不得吃的好东西,到了过年都会摆上桌。要是这个时候去世了,就享受不到这顿一年中最丰盛的饭菜了。
古代老百姓平时的生活很苦,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好饭。只有过年的时候,才能真正放开肚子吃一顿。
这顿年夜饭在他们心中的地位特别重要,不仅仅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,更是一种精神寄托。错过了这顿饭,就像是亏了什么似的。
第二个原因跟年龄有关。古代人计算年龄的方法跟现在不太一样,他们认为过了年才算长一岁。
要是在腊月去世了,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能多活一岁,家里人觉得特别可惜。就像跑马拉松,眼看着终点就在前面,结果倒在了最后几米的地方。
这种遗憾的感觉特别强烈。家里的老人要是在腊月去世,儿女们总会想,要是能再熬几天就好了,至少能过个年,能多活一岁。
这种想法在当时特别普遍,毕竟那个年代人的寿命普遍不长,能多活一天都是赚的。
第三个原因是最重要的,就是会影响过年的气氛。中国人过年讲究的是团团圆圆,红红火火。
要是家里有人在这个时候去世,整个年都过不好了。不能贴红对联,不能放鞭炮,连年夜饭都吃不踏实。
邻居们也会受影响,本来高高兴兴准备过年,结果听到哭声,心情瞬间就不好了。
古代的社区关系特别紧密,一家有事全村都知道。要是有人在腊月去世,不光是这一家过不好年,连带着周围的邻居都会受影响。
大家都觉得这是个不好的兆头,担心会影响自己家的运气。这种集体的心理压力,让"腊月死"这件事变得更加让人忌讳。
"更忌腊月生"的说法比起"人怕腊月死","更忌腊月生"这个说法听起来更吓人。
为什么连生孩子这么喜庆的事情,在腊月都变成了忌讳?原因说出来真的让人心疼。
最主要的原因是环境太恶劣了。腊月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,古代的房子保温效果差得要命。
新生儿刚从温暖的母体出来,突然面对这么寒冷的环境,很多都撑不过去。就算大人想方设法给孩子保暖,也很难抵挡严寒的侵袭。
古代的医疗条件更是糟糕。生孩子本来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,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都很高。
在寒冷的腊月,这种风险成倍增加。产妇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失血过多,身体虚弱,抵抗力下降。寒冷的环境让她们更容易感染各种疾病。
那个时候也没有专业的医生和助产师,更别说什么消毒措施了。
接生婆的水平参差不齐,遇到难产或者其他意外情况,基本上只能听天由命。在腊月这种恶劣的环境下,就算是经验丰富的接生婆,也很难保证母子平安。
新生儿的存活率更是低得可怜。古代没有保温箱,没有专门的婴儿用品,连基本的保暖都做不好。
腊月出生的孩子,很多还没来得及取名字就夭折了。这种情况太常见了,以至于人们形成了一种观念:腊月生孩子就是跟死神赌博。
家庭负担也是一个重要因素。腊月是最忙的时候,家家户户都在准备过年。
要采购年货,要打扫房子,要准备各种年节用品。这个时候要是有人生孩子,全家的计划都被打乱了。
产妇需要有人照顾,新生儿也需要专门的护理。
在那个没有尿布、没有奶粉、没有各种婴儿用品的年代,照顾新生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本来就忙得焦头烂额的家庭,突然增加这么大的负担,确实让人头疼。
迷信观念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。民间传说腊月出生的孩子"命硬",容易克制家里的其他人。这种说法虽然没有科学依据,但在那个迷信盛行的年代,很多人深信不疑。
所谓"命硬",就是说这个人的命格特别强硬,会压制住身边其他人的运势。
家里要是有个"命硬"的孩子,其他家庭成员就可能遭遇各种不顺。这种观念让很多家庭对腊月出生的孩子都有一种排斥的心理。
时代变了,观念也变了现在的医疗条件跟古代比起来,简直是“天壤之别”。
现代化的医院里有专业的妇产科医生,有先进的医疗设备,有完善的护理体系。产妇生孩子的风险大大降低,新生儿的存活率也大幅提高。
无论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孩子,现在都能得到很好的医疗保障。
保温箱、呼吸机、各种监护设备,这些在古代想都不敢想的东西,现在已经成了医院的标配。早产儿、低体重儿都能得到专业的治疗和护理,存活率越来越高。
取暖设备也不是问题了。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暖气、空调,室内温度可以随意调节。
新生儿不用担心受冻,产妇也能在温暖舒适的环境中坐月子。这些硬件条件的改善,让"腊月生"的那些担忧变得毫无意义。
营养条件也比古代好了太多。现在的孕妇从怀孕开始就有各种营养补充剂,定期产检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。
产后有专门的月子餐,有各种营养品帮助恢复。新生儿有专门的奶粉、辅食,营养搭配科学合理。
生活节奏虽然比古代快,但家庭支持系统也更完善了。现在的年轻夫妇生孩子,双方父母都会过来帮忙。
月嫂、育儿嫂这些专业人员也越来越普及。即使在最忙的时候生孩子,也有足够的人手来照顾。
科学知识的普及让人们对生死有了更理性的认识。
现在谁还会相信什么"命硬"、"克制"这些迷信说法?孩子什么时候出生,主要看父母的计划和身体状况,跟月份没有任何关系。
医学统计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。医生们对不同月份出生的孩子进行过大量的研究,结果表明出生月份对孩子的健康和命运没有任何影响。
真正影响孩子发展的是遗传因素、家庭环境、教育方式等等,而不是什么时候出生。
现在还有一些老人家会念叨这些俗语,但年轻人基本上都不太当回事了。
毕竟时代不同了,生活条件改善了,那些基于古代现实困境而产生的观念,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。
腊月出生的孩子不仅不会带来“厄运”,说不定还有特殊的意义呢。
过年的时候全家团聚,孩子的生日正好赶上这个喜庆的时候,多热闹啊。而且腊月出生意味着孩子是"年末宝宝",说不定还能享受到一些特殊的政策优惠!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古人的那句"人怕腊月死,更忌腊月生",说到底就是那个年代生活条件太苦造成的。
医疗水平低,取暖条件差,生活负担重,再加上一些迷信观念,自然就形成了这种说法。
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、医疗先进的时代配资开户流程,那些古老的担忧早就没有现实基础了。什么时候出生都是好的,关键是要健健康康,快快乐乐地成长!
信息来源: · 中国民俗学会编:《中国民间俗语大全》,民族出版社 · 刘魁立主编:《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》,学苑出版社 ·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:《中华民俗传统文化研究》 · 《中国医学史》编写组:《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史》,人民卫生出版社发布于:河南省五八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